您好:欢迎访问佛山市福建省莆田商会。

  • 设为首页

站点公告:

新闻中心

谯 楼 揽 胜
   

     位于荔城区旧城中心的十字街上纵列的四座明代石牌坊,虽毁于文革之中,但雄伟的古谯楼依然古朴风采,它是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谯楼建筑,堪称八闽现存谯楼第一楼。古谯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谯楼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以漕运使杨克让奏请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时知军段鹏所建。楼本为内城附
在城垣上的月城(即子城)的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于城台上重建层楼,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明嘉靖年间(15221566)楼焚于倭乱,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陈武卿重建时匾曰: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建,三十一年复火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知府卞永嘉重建,时于楼门洞南面的门额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清嘉庆八年间(1803)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今楼上还镶有一通嘉庆重修天一楼记的碑刻。天一楼为清代古谯楼的又一别称。
  楼的后面原是北宋初尚书陈靖的宅第,后捐为莆田县都巡检廨,军治迁至莆田后,这里先后是宋代军署、州署、元代路署、明代府署,又易为明清卫署的所在地。署中有地方长官办公的正厅,正厅东有宋进士题名处的桂籍堂,小厅东有清心堂。宋代谯门内之东有回车院,是郡守任满寓居之处,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为签厅。谯门之西,宋绍兴九年(1139)知军孙荩重建有中门,谯楼下之左、曾建有宣诏亭,谯楼下之右,曾建有班春亭,谯楼外的宣化坊之南,曾建有手诏亭。因此,原为子城城门楼的古谯楼,是历史上莆田作为八闽行政区之一的见证。
  据载,宋绍兴六年(1136)在城台上就是依旧制重建的层楼。自汉至南北朝,各地城门楼多为二层或三层。隋代洛阳则天城门楼为二层。自唐至元,城门楼都是单层的。古代谯楼下部柱身很高,顶上仅小楼以备登临、了望、警戒之用。故莆田市谯楼实为城门楼旧制,又有唐前城门楼遗风。
  谯楼城台大体上仍是宋代原构,坐北朝南,高约5米,底边长42米,宽15米。东、西两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米一4米,今存1.5米,该型制是汉代雉门两观的残余形式,一如北京故宫午门。谯楼伸手的建筑材料与城台不一样,是后人增建的,何以如此,专家莫衷一是。楼的城台收分较峻,较之宋《营造法式》筑城之制相去甚远,当是本地人们独创。城台门洞前后之间上面架横梁,实为宋代规制。门洞构造不采用石拱券做法,而是在门洞两侧以条石层层相叠,逐渐出挑,顶部再盖以5米长石梁。门拱曲线是由三段弧线光滑地连成的三心圆弧线,这样,拱矢的长度比一般城门洞的拱矢短。城台南面立面中段收分也很特殊:城台与地面交接线为直线,城台上缘在平面上却呈向外鼓出的弧线,中点较两端鼓出0.2米,这样从城台下看谯楼时,透视规律使视觉上抵消了因长而大的城楼的重量感而产生的城台上缘下沉的错觉,这与古希腊建筑纠正错觉的方法真是不谋而合。
  城台上的谯楼是木构建筑,原是无门窗、无隔墙的通透空间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柱子贯通上下两层,柱头无斗拱。整体木结构系抬梁结合穿斗结构的营造方法。梁架的纵向和横向结构刚度强,抗风、抗震、抗侧性好。斗拱数量较少,种类却多,且斗底均有假皿板,斗欹有颇,形式古老。脊桁下的一组斗拱中的拱身弯曲变化自然有趣。扎牵的尾部穿过柱身,许多穿过柱身后成为拱,起到插拱的作用,而使单步梁有较好的力学性质。
  古谯楼的造型颇具地方特色。屋顶采用中段高,两侧低的三段式坡屋顶。由于采用调节椽板在屋脊一端的高度的手法,使整体屋面形成优美的中凹曲面。上层山墙外出廊檐成为歇山顶,提高了建筑等级,造型也美。由于上、下两重檐之间的外圈是用小尺度的廊柱、栏杆石,给人外观上宛如完整的一层楼的感觉,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外观尺度,显得更加高大壮观。而上层南面外廊石栏杆,以间为单位向外拱出,正与城台南墙拱出的弧形上下呼应,亦显出造型艺术的匠心所在。
  古谯楼的座落朝向与昔日整座城市的座落朝向相同,在生态、自然环境的科学讲求上是一致的,这是古代堪舆中科学合理成份在建楼选址朝向上的运用。清代知府马夔陛在其登楼记中赞叹:暇日与诸君登楼而揽莆阳之形胜,壶公、九华、木兰、寿溪环拱映带,山川之秀洵甲闽中矣,将谓宋明以来跻显官,掇巍科者比肩林立,皆地效其灵,无关人事,其信然欤!”
  先人喜用灾祥说来叙说人事和自然的天人关系。南宋莆人李俊甫《莆阳比事》中的《青衣告梦、紫气呈祥》条中载绍兴丁巳秋试揭榜,谯楼有紫气光焰亘天,人异之。明年擢第十有六人,状元黄公度,亚魁陈俊卿,参政龚茂良,果符前兆。这段文字,把宋代莆田的人杰与地灵之兆相联系,足见莆田的标志性建筑古谯楼,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